课题类别: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青年项目
学科分类:艺术学
课题名称:海洋环境适应性视域下广东南极村 珊瑚石乡土建筑形态与生态价值研究
课题批准号:GD21YYS01
课题负责人:陈小斗
一、项目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海洋环境对城镇规划和乡村建筑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珊瑚石作为一种典型的海洋资源材料,其建筑文化的形成深受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当前在这一领域的系统研究较为匮乏,尤其缺乏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促进滨海乡村建筑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构建
广东南极村的珊瑚石建筑是当地居民为应对高盐高湿的海洋气候而自发形成的居住方式,但相关的学术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有助于揭示珊瑚石建筑形态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机制,为滨海建筑的优化提供参考。
1.2 传播生态低碳的乡村建筑发展理念
广东南极村的珊瑚石建筑是生态化的乡村建造范例,但随着建筑群的逐渐衰退,研究其材料循环利用及生态适宜技术的必要性凸显。课题旨在探索生态低碳的建筑发展观,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3 保护乡土建筑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海洋文化
广东南极村的珊瑚石建筑反映了岭南海洋文化的独特气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本研究旨在保护与修缮这一珍稀的建筑遗产,助力岭南地区的乡土建筑文化传承。
1.4 为现代滨海乡村建筑的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在环境危机与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现代乡土建筑的设计应在技术、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与传统建筑相衔接。本研究通过揭示传统珊瑚石建筑的构建逻辑,助力现代滨海建筑的创新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展示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时间 |
刊物 |
1 |
海洋环境视角下沿海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以广东南极村为例 |
学术论文 |
2023年5月 |
《艺术与设计》 |
2 |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rallite Native Material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Antarctic Village |
学术论文 |
2021年12月 |
《Scientific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3 |
广东省南极村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
学术论文 |
2024年7月 |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与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1)海洋环境视角下沿海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以广东南极村为例
广东南极村地理位置显著,直接受到海洋性气候环境的强烈影响,由此派生出海洋文化形态多样、特征鲜明。南极村所辖35座大小自然村,通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南极村沿海5座代表性传统村落(潭鳌村、放坡村、许家寮村、南岭村、仕寮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从人文思想、传统习俗、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传统建筑五大要素进行信息采集,研究成果表明:广东南极村因海而生形成了以海神崇拜“妈祖文化”为代表的人文风貌;以海为田,渔排纵横、盐田千顷构成海洋农业风貌;以独特的林地、沙坝、海岸并融的生物多样性自然风貌;以就地取材乡土材料,因地制宜的传统建筑风貌。通过深入探究其村落风貌特征,以期充实沿海传统村落风貌理论研究,强化沿海传统村落风貌的生态保护和改善意识。
(2)广东南极村珊瑚石乡土材料建构审美特征研究
珊瑚石乡土材料作为传承文脉和产生共鸣的手段,由其形式、色彩、肌理等具象或抽象的视觉特征,通过恰当的意境引发恰当的情感及行为,并且继承和延续地域性海洋文化。不但鲜明地表现在南极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方式中,还影响到其文化形态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其文化成分中有鲜明的海洋文化印记,充分表现了南极村人们独特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与审美观念。通过分析南极村珊瑚石乡土材料传统建构方式所蕴含独特的审美特征,总结其涵摄的美学观念与生态智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实施“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科学的营建与改造方法,最终归旨在于实现广东南极村海洋适应性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广东南极村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特征及形成机制
通过对南极村所辖的其中5座代表性沿海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田野调查,从村落的迁徙、选址、院落布局和建筑的选材、建构、肌理等方面阐述了珊瑚石乡土建筑形态特征与生态价值,并探究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特征及形成机制。广东南极村先民们就地取材以珊瑚石作为建筑材料,形成了独特的乡土建筑形态以适应海洋性气候环境和抵御海风海雾侵蚀,这一居住方式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态智慧,为沿海乡土建筑可持续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重要观点
(1)珊瑚石乡土建筑形式深受宗法、儒教礼制和风水意向以及迁徙而来的闽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院落空间布局井然有序、和谐共生,体现出南极村人们求真务实的精神。
(2)受气候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南极村先民就地取材珊瑚石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建造房屋,以适应海洋环境和抵御海风海雾侵蚀。
(3)南极村工匠亦工亦农,因地制宜、因材施料,珊瑚石循环再利用,符合生态与适宜技术的生活理念,体现可持续的乡村建筑发展观。
(4)珊瑚石乡土建筑具有畅朗轻盈、朴拙素雅的形态特征,彰显鲜明的海洋文化印记,而防潮抗蚀、冬暖夏凉的生态功效,是在有限的生产技术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摸索出来的传统生态知识与生存智慧。
(5)南极村沿岸珊瑚礁生长繁盛,独特的自然环境是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环境的交融互通和匠作制度的传承对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的形成起到综合作用,经济基础是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形成的根本导向,区域性经济基础的“材料”造就地域性“文化”。
四、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广东南极村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退,人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传统村落逐渐消逝。在此背景下,沿海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纯粹的保护和过度开发的枷锁,应把握未来新趋势,从“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转变,探索人居环境可持续、高效转型发展策略。因此,本课题开展跨学科、横向对比、大综合地对南极村沿海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以及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所形成的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开展类似科研团队建设和跨学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为后续学界研究者科学地保护和改善沿海传统村落风貌提供参考。
(二)应用价值
从广东南极村传统村落海洋文化印记、村落选址、村落规划、建筑形态、生态智慧、自然生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分别对气候与环境、社会与文化、生活与生产、材料与技术等因素的依存关系进行信息采集,再进一步归纳并编码。
为了改善南极村当下被动的局面,通过识别和提取其景观基因并构建基因指标体系,深度梳理和挖掘南极村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信息,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提炼、重构、排序,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南极村文化景观主体特征和空间布局特征,并且揭示南极村珊瑚石乡土建筑文化特征及形成机制,为科学保护与活化沿海传统村落提供实际借鉴依据和重要的实践指导。